幸福

人设


作为一个情感专家,如果有一天厌倦了这个人设怎么办?(问题来自「向上移动」)

首先,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在随时审视自己(be reflective),这种自省能力,需要极高的才华和修养,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值得「手动点赞」。

「人设」这个词儿用在名人身上,我认为可以理解为一种「品牌」。比如褚明宇常常提到「人分上等人和下等人」的理论,就具备一种品牌效应,其相应的产品力有助于他在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和普通品牌不一样的是,你作为「情感专家」,品牌价值中的一大部分直接和你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就像Coco Chanel的Chanel或者乔布斯的苹果,很难剥离开来。

但是如果哪一天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品牌了,怎么办?我认为无非「渐变」和「跳变」两种策略。

选择「渐变」,就是选择有意地将产品逐步转型,或者慢慢淡出大众的视野。李安导演的电影,从《饮食男女》到《色 · 戒》到《Life of Pi》,是成功的转型;而张扬导演的电影,则从当年《爱情麻辣烫》、《洗澡》的成功,到不为路人所知,是低调淡出了大家的视野。

我开始在UIUC读书那年进来一个名叫Vaduvur Bharghavan的教授。他在UIUC任教期间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斐然,后来都去美国名校当了教授,他也毫无悬念地评上了终身教授。传说他升职后突然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去了加州,没有临别赠言,甚至没跟任何人打招呼。这就是我说的「跳变」。

「求变」就像很多人的「中年危机」,无论是买辆跑车还是积极创业还是热衷组织校友会,其实本质原因不外乎是觉得同一件事儿做的时间长了,想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实现少年时代的梦想,活出别样的精彩。可是,为什么一定要「变」呢?说不定一辈子当一名小有名气的情感专家,一位不知名的教授,一个「有趣的人」,甚至一名空乘或者油漆工,也自有一种稳操胜券的幸福。

以不变而应万变,以无招而胜有招。粗茶淡饭,说不定强于山珍海味。品牌也好,事业也罢,「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也许是最聪明的选择。

2017年7月,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