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研究
在学术界还是在工业界搞研究?(问题来自「向上移动」)
众所周知,投资有两种主要方式:投资股票(stocks)和投资债券或定期存款(fixed income)。
投资股票的风险相对比较高,但是长期来看回报也高,「在大风大浪中成长」,适合承受风险能力比较强的人。而投资债券则正相反,风险很低,但是相应的回报也低,适合喜欢风平浪静的人。当然通常更好的策略,是年轻的时候尽量多投资股票,进而逐渐加入债券投资,到退休前把风险降到最低。
工业界有点儿像投资股票,而去学术界则更像投资债券。
同样的人才去工业界,收入一般比去学术界高很多,有时候甚至是两倍以上。那为什么每一个学术界的空缺,都通常会有大量具有博士学位的申请者呢?
学术界大多有终身教授制(tenure)。一位教授晋升以后,大学就放弃了解雇他的权利,相当于以前国营企业的「铁饭碗」。去工业界则因为各种原因被解雇的风险较高,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竞争力逐年衰退,有可能失业时正是孩子上大学最需要收入的时候。
很多人会说,那些失业的朋友,很快都会找到新的工作,说不定工资比以前还高,没有任何损失啊。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快的社会或时代,工业界工作的失业风险自然低一些。但是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也许到我们自己最需要工作收入来源的时候,经济发展减缓,甚至出现经济危机,这也是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工业界回报高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学术界「铁饭碗」的工资必然会低不少。去工业界还是学术界,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更偏爱「大风大浪」,还是更钟情「风平浪静」。
其实,有关收入的横向比较还没有这么简单。我们不但要考虑退休之前的工资,还要考虑退休后的退休金收入。假如30岁开始工作,65岁退休,活到100岁,那么退休以后的时间和退休前大致相当,退休金收入对于保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一些大学和很多政府部门相似,实施一种叫「defined benefit」的退休计划,退休以后每月提供一笔数额丰厚的退休金,一直发到去世;此后再继续给配偶发退休金,直至去世。如果工业界没有类似的计划,保守起见,则需要将退休前收入中的至少一半存起来留给退休后来花。大多数人无法做到这一点,也许只能降低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当然,大学教授如果教学科研之外还有余力,可以同时去公司咨询或创业,享受「大风大浪里成长」的高回报,又没有相应的高风险。就像一个「portfolio」里既投资股票又投资债券,有点儿「两全其美」(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的感觉。很多人还提及诸如「我就喜欢教书育人」或「我就热爱那种没人管我的自由」等「情怀」方面的因素。可惜这些因素使我们本来就不简单的「优化模型」更加复杂,就不在这篇短文里展开论述了。
2017年8月,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