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几个月前,有个朋友曾经提到回头会在微博上问我一个有关「时间管理」的问题。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也没有等来,我想要不然先聊起来,等问题来了再行补充。
我一直觉得「时间管理」这个词儿不是很贴切:时间不是财产,无论咱是花还是不花,都会自然而然地流逝,实在是没办法「管理」。无论是「只争朝夕,力争上游」(也就是所谓「开卷」),还是「终日昏昏醉梦间」(也就是所谓「躺平」),都仅仅是不同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很难说孰优孰劣,也很难评价「时间管理」的水平。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当了二十多年的教授,确实经常有忙得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还真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其解法众说纷纭,有人甚至设计了极其纷繁复杂的所谓「get things done」的系统,甚至看个电影吃个饭都纳入了「时间管理」的范畴。出于好奇,我还真尝试过一两次,结果发现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管理」时间,还带来了不少不必要的焦虑,有些得不偿失。
我的博士是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读的。当年我读书的时候,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名字叫C. L. Liu。这位刘教授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一篇1973年的论文(Liu and Layland),首次提出rate monotonic scheduling,算法简单而有效,成为实时操作系统中调度算法设计的里程碑。
我发现,rate monotonic scheduling中有一些设计理念,同样可以用来「管理」时间。
这个算法有两个基本假设和一个核心设计。
一个假设是同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儿,比如写论文或者编程的时候不玩儿手机。这个假设我觉得挺重要的,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儿,才能更加专注,质量更高。
第二个假设是优先级高的任务来了立即开始,优先级低的任务先暂停执行,比如男(女)朋友要叫个外卖,论文写作立即暂停,无论是否马上可以写完。
这个核心设计,就是采用固定的调度优先级(static priority)。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平常决定先做什么,一般是看这件事儿是否紧急,截止时间早的先完成。Rate monotonic scheduling也是用的这一原则,但是它是根据不同任务的紧急程度先确定优先级,然后优先级高的先做,不再看截止时间。比如上级领导交代的任务,优先级相对更高,无论什么情况下,任务来了马上开始。
Liu and Layland这篇著名论文证明了,用这样的算法设计,对时间的利用率无法达到百分之百。即使任务非常多,最多可以到ln 2 (69%)。这就是说,有百分之三十的时间浪费了。看着挺差劲儿的,但是因为浪费的时间可以用来刷抖音小红书,其实可以算是生活工作三七开吧。
以「浪费」百分之三十时间为代价,优先级固定,高优先级任务来了立即执行,老板的邮件和微信秒回,这就是我的「时间管理」。
刘教授一辈子待人以诚,著作等身,培养了二十六位博士研究生。离开伊利诺伊大学以后,曾任新竹清华大学校长,两年前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2022年8月,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