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
李老师好,您是我非常崇敬的老师,同时我也是您的笔迷。我刚刚博士毕业,现在的状态总结为可用「迷茫」来概括,若老师有空,是否能指点迷津,不胜感激。
我的家境一般甚至偏下,有两三篇还算拿得出手的论文成果。老师们说我年龄大了,应该找个有钱人结婚生子解决经济问题。也说我应该去海外博后,拿了海优再回国。我在毕业前夕找了互联网薪资还算不错的工作,后来觉得还是想做教职,就退掉了。但其实海优其实难度较大,不一定能申请得上,而且近些年毕业的博士越来越多,在海外呆几年再回国,可能现在有的 offer 也找不到了。
而且本来做科研就是件辛苦的事,我有时看到学术圈里的人搞圈子,真的觉得心灰意冷。我不知道应该早早去上班赚钱,还是继续在染缸里坚持下去,做博后做科研找教职,又或者是早点退出这里放弃理想结婚生子赡养父母… 对不起老师,可能我的观察过于片面,思考也有偏见,如果老师有空,能否讲讲您的看法?我将受益终生。(问题来自微博私信)
一
很多时候,做一个关键的决策,都像是在解决一个优化问题。
简单起见,咱这个优化问题只有一个优化目标,而把其他所有目标都转化为约束条件。
比如,你的问题中,是希望既能收入越多越好,又能有一份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近的稳定工作,还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伴侣结婚生孩子。而你的选择有三种:去工业界工作,去学术界工作,或者找一个优秀的 —— 最好是有钱的 —— 对象结婚。
这里首先有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选择,和你前两个选择其实并不矛盾。理论上来说,找对象结婚需要花一些时间,但是即使想找特别优秀或者特别有钱的,也不太可能需要全职。既然如此,咱们可以假设,你的选择有两种:
是去工业界还是去学术界工作?
二
如果我们根据第一性原理摒除一些海优啊圈子啊关系不大的细节,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工业界工作收入高不少,但是不太稳定,工作本身你可能不太感兴趣。学术界工作呢,收入虽然低,但是相对稳定一些,工作本身也更有可能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近。
我们粗线条地大致分析一下:如果你的优化目标很明确地定义为最大化收入,那似乎工业界是首选。而如果你的优化目标是兴趣和学术理想,学术界则成为首选。
当然,这个优化问题的分析还需要加一两个脚注。如果咱们假设学术界你可以顺利拿到编制或终身教职,可以工作三十年。而工业界风险甚高,十年后就会丢了工作。那工业界的税后工资需要是学术界的三倍或以上,才会在优化收入时首选工业界。同理,如果学术界也有因为「非升即走」而「走」的风险,而这个风险还不小,那可能工业界工资只需要是学术界的两倍左右,就可以首选工业界。
所以,咱们化繁为简,如果你想将收入最大化,这个优化问题的答案,完全可以靠计算工业界和学术界每年收入的比例得出。比如,如果某一所大学给了你每年税后收入四十万元的 offer,等同于工业界给你每年八十万元的税后总收入。而如果你更想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和满足自己对学术的兴趣爱好,同时又对学术界的圈子感到失望,那你可以琢磨一下自己到底对理想有多追求,对圈子的现实有多失望,适当提高或者降低以上比例来选择。
三
那你对「卷」帽子啊「混」圈子啊等等到底应该有多心寒呢?
你要是去刷知乎小红书,那估计得出的结论是应该透心凉才对。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帽子」和「圈子」。不仅仅是学术界,工业界自然也一样。所以,如果你对两者都嫉恶如仇,只希望肝胆相照地做一些实事儿,那要是你正好读到你想去的公司的若干「内情」,大概率一样会心寒。因为这么伟大的、能敞开极其有限的资源让你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驰骋的公司,估计凤毛麟角。
既然到处都是各种形形色色的「帽子」和「圈子」,那你为什么就不能也去这些「染缸」中闯荡一下江湖?
万一 —— 我说的是万一哈 —— 二三十年以后,你也能或多或少地在这样的「圈子」中,以自己本色出演而鹤立鸡群,以出众的才华、过硬的技术、雄辩之口才而立于不败之地呢?
四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一直觉得,人这一辈子,就像在苏州园林中缓缓倘佯,有一种「移步换景」的效应。喜事儿当然是换景:高考考上了,换了一景,论文高中了,换了一景;工作顺利找到了,又换了一景。失望伤心的事儿其实更是换景:失恋了,换了一景;论文屡投不中,换了一景;公司裁员了,则又换了一景。
人一辈子的意义,也许就在这一惊一诧之间,淋漓极致地体现了出来。
而什么才是成功?
我有一个「悼词」的理论:一个人成功的标志在于,他(她)百年之后,有一个熟悉他的人,专门花了一天时间,给他写了一篇洋洋万言的悼词。这篇悼词记录了他一生的跌宕起伏、起承转合。这里有他的理想,也有他的「圈子」,但更多的是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待人之诚,他举重若轻的幽默,还有他令人刮目相看的才华。
也许我们选择需要优化的目标,应该既不是收入、也不是理想,而是如此这般定义的「成功」吧。
2025年7月,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