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Yes and No


我正在申请读博。看到周围同学十有八九都在做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我是不是也该做人工智能?(问题来自微博留言)

英文中有一个特别滑头的方式回答问题,叫做「Yes and no.」这样滑头的回答在英文语境中很常见,但我发现中文中却很少见。

说它滑头,是因为这么回答似乎相当于什么也没说。甚至逻辑都不对:怎么可能既是「yes」又是「no」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但是其实这是一种相当不错的回答方式:正是因为其逻辑无法自洽,产生了一种突兀的悬念,吸引着你的注意力继续听下去,甚至会听完整个回答 —— 听完「yes」前一半儿还不够,不是还有「no」的那后一半儿吗?

回答你的问题,我想标准答案也应该是:

Yes and no.

咱们先从「no」聊起。

人工智能领域的「顶会」之一 ICML,今年收到了 12107 篇论文,录用了 3260 篇。这个数字有多震撼呢?仅仅是两年前, ICML 2023 的投稿量是今年的一半左右:6538 篇论文,18535 位作者。如果咱们假设作者比例维持不变,那今年 ICML 则有 34323 位作者。按照 ICML 2023 的统计数字,其中三分之二在攻读博士学位,考虑到人工智能领域还有其他「顶会」,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极其粗略的结论:全世界范围内,至少有两万名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攻读博士学位。

那如果咱今天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四年后毕业。在四年期间潜心人工智能核心领域的研究,每年投稿 ICML,毕业时能在海外好一点儿的学校找到教职的概率有多高呢?

我们以北美、香港、新加坡为例。北美地区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校只有一百所左右,香港只有六所,新加坡只有三所。假设四年后每一所学校的教职在人工智能领域都有一个空缺 —— 这个假设非常乐观(generous),比如多伦多大学我所在的系,今年就没有人工智能方向的空缺 —— 那相当于四年后的五千多名博士毕业生,竞争一百个空缺职位,成功概率差不多百分之二。

按照项目申请、会议投稿等任何需要「卷」的场合,一旦成功率下降到 15% 以下,「谋事」虽然「在人」,「成事」就真的只能「在天」了。

如果不考虑研究兴趣,单纯目标驱动,而目标则是去学术界发展,那咱是否应该攻读人工智能核心领域 ——研究结果主要发表于人工智能「顶会」 —— 的博士学位?

你觉得呢?

那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是去学术界,而是去工业界呢?

去工业界发展,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什么技能才是工业界比较稀缺的技能?

我认为,一个人交流和演讲的能力 —— 尤其是用英语交流和演讲的能力 —— 应该是「软实力」中的首选。这是因为,据我观察周围的年轻人,交流和演讲的能力普遍欠缺,所以如果可以在读博期间多交流,多演讲,很可能会在去工业界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那「硬实力」呢?

我发现,自从大模型两年前横空出世、各种「copilot」满天飞以来,真正硬核的编程能力,正在迅速地变成一种稀缺资源。

这是因为这么一个怪圈:越是硬核的编程能力,越是需要大量的实战经验。而大量的实战经验,则已经被大模型「卷」成了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

所以,如果目标是去工业界,那首要的是培养硬核编程的「硬实力」和交流演讲的「软实力」。而培养这两种实力都和研究方向没什么关系。甚至可以说,人工智能的核心研究主要是在算法理论领域的研究,对硬核编程能力的要求不高 —— 现在中学生都可以写 Python 了。

王朔的经典之一的题目叫「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英文里经常说:「I have some good news and some bad news for you. Let’s have the bad news first. 」

那「好消息」是什么?

即使你不「做」人工智能,你做的其实也是人工智能。或者咱们可以说,你做的不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而是其周边领域。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物联网、程序语言设计、数据库、安全隐私保护等领域,自然都需要人工智能技术。

而方兴未艾的新兴领域 —— 比如具身智能,比如多智能体系统 —— 自然更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来支撑。

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个时代里,人工智能技术贯穿始终,遍布了每一个角落。大模型、强化学习等技术,无所不在,早已成为任何领域培养人才的必修课。

在这样激动人心的大时代中,我们所有人所「做」的,无论传统还是新潮,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其实都是人工智能的周边领域。

人工智能就如同繁星满天的夜空下的大海,深邃、空旷、一望无际,令人既害怕又向往。

而我们的船帆已然升起,等太阳一出来,随时准备启航。

2025 年 7 月,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