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省钱


前两天看The Globe and Mail,提到多伦多Yorkville的The Four Seasons Private Residences顶层公寓终于以两千八百万卖给一个国外买主,9038平方英尺,每尺3000加元,创下了加拿大公寓房成交价的最高记录。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省钱。都说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话说得没错,所以说省钱是件不太大的事,再省也不能用来买房子。但这话也不能说绝了,省了不该花的钱,就能用在喜爱的刀刃上,何乐而不为呢?这么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却天天在左右一个人有意无意做的决定:出去吃还是家里做饭?买iPhone 4还是Android?自己剪草还是请人?孩子刚买新书还想要怎么办?情人节送什么?旅游住几星酒店?

人说没钱才会老想着怎么省钱,才会搞出这么多层出不穷搞不好会影响家庭的问题。想想也有道理,而且不太容易反驳这样的观点,因为讨论这个问题的人都没多少钱。但我想有钱的人其实可能一样要关心省钱的问题,只不过换个方式关心罢了,比如管省钱叫做「理财」。假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资产有一亿美金(不是特别有钱也不太穷的一类),是否要考虑多伦多两千八百万的房子是不是买得起,找什么人投资,结婚签什么样的协议,住在什么样的地方,怎么应付各种慈善募捐活动,孩子给多少钱合适?说不定有那么多钱的时候,用在所谓「理财」上的心思更加变本加厉。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爱小家子气地省钱然后现金买房一笔付清,美国人借一辈子钱从不省钱不也过得挺高兴。其实仔细观察美国人的论坛博客发言,他们省钱的心思比起中国人来说我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电灯泡越省电寿命越长的一定越贵,就有人一边买八千美金的相机,一边仔细地研究买什么样的灯泡省的电费比花的多。有关frugal living的讨论专业到了像是整天就琢磨怎么从日常开支里省钱,有关投资的讨论更是从怎么节省各种fees and expenses开始启蒙教育。买车看什么车省油,买东西看什么信用卡返还现金最多,旅游看frequent flyer miles怎么用最赚便宜,相比之下中文论坛上的讨论就显得业余多了。

既然要省钱就得算账,那日常的开支记不记?几千的开销当然要记,但几十块呢,几块钱呢?每个人大概都有个下限,少于这个数目的花费如果要记下来,就来一句「怎么活得这么累呀」。省钱当然是为了以后更大胆地花钱,很累地省,自然就很不划算。当然这又牵扯到一个以后什么时候花怎么花的问题,最彻底的是压根不花,直接给儿子女儿买房。还有个办法是老了去旅游,但是到时真的要去的时候,还有没有这份心情,有没有人陪你去,物价是否涨到离谱,美金还管不管用,就又另说了。这就好像省钱和花钱一样,是有风险的投资,花钱的风险是将来没钱了,省钱的风险是省下的钱投资贬值大半儿亏进去了,是将来花还不如现在花,颇有先笑还是最后笑哪个更甜的意思。

说不定省钱还能变成一件高兴的事。比如两个人慢腾腾地商量怎么省钱,怎么预算,说不定比两个人你送我东西我送你东西更加浪漫,因为那是摒弃一切世俗误区而达成的心灵相通之共识。不管怎么说,这也比一个人拼命挣钱省钱另一位可着劲儿花钱或者两个都大笔花钱的境界高一点儿。政治老师说了,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我想即使是那个斥资两千八百万买下多伦多公寓的国外买主,是否也希望把这当成谈资,希望能有那么一个partner可以对她说:This is a relative bargain by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 in New York, a comparable property would hit the market at $5,000 a square foot!

2011年6月,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