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成事在天


李葆春老师,您好!关注您很久了,一直很喜欢您写的微博,以及回答微博时的文风。所以,今天犹豫了一下,斗胆跟您请教个问题,如有冒昧,敬请谅解。

我是一个内心状态极其容易紧张、收缩和不舒展的这么一个人。融入新集体时总是遇到一些困难,很难自己独立地去解决,以一种大家都愉悦的方式来切入和收尾。每次都会把问题搞得很僵,乃至于接近于争吵。虽然最后目的是达到了,但心里难免龃龉。

难道事情一定要搞成这个样子吗?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例如职位的提升,亦或是收入的增加,一定要不惜一切手段吗?迫于「同侪压力」而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值得吗?如果不做的话,那有一天万一自己变平凡了,被遗忘了,怎么办啊?内心好纠结啊,还望您能抽空为我答疑解惑,不吝赐教。不胜感激!(问题来自微博私信)

你的问题让我想起了Jennifer。

我是二十年前在加州硅谷开会时认识的她。那是一个加州常见的那种暖洋洋的下午,Jennifer是一个台湾人,特别爱说台湾国语。一个北京人和一个台湾人第一次见面就像多年的朋友,聊得都快忘了时间。我当时还是一名博士生,她则刚当上教授没几年。

Jennifer自视颇高,经常一针见血地批评我们组的一些同学的学术水平,认为他们的工作既没有深度,又谈不上创新。按现在时髦的语言,Jennifer喜欢当面「怼」人,直来直去。

谁知道她自己第二天在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时全线告急,各种针锋相对的提问蜂拥而至。她在讲台上招架不住了,后来只有反复说最后一句话的份儿:「I am here to learn from you.」那激烈交锋的场面,完全不顾同行之谊,跟现在「锤黑」和「锤粉」在网上吵架也差不了多少。

后来我毕业了,她也去了UIUC。我们联系得不多,只有开会时才能见到她。她犀利的风格毫无收敛的迹象,有一次和我打赌,说一位UIUC新来的教授肯定拿不到终身教职,因为她无法认同这位教授的学术水平。她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每次开会时住的酒店都要去Priceline上竞拍,似乎找便宜的酒店和写优秀的论文一样,一切都要完美无缺。

一次我去UIUC开会,她还记得和我打赌赌输了的陈年旧账,愿赌服输,请我吃饭。席间她说起我导师的很多学生都去学术界当了教授,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她说她自己的学生水平也不低,但是找学术界的工作很不顺利,她已经尽力而为在帮助他们去争取,还是差强人意。我安慰她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学生自己的事儿,就任由他们自己去折腾吧。

和有的教授得绝症后到处演讲声名远扬不同,Jennifer知道自己的病情后,还在夜以继日地工作。她去世前一周还在认真地教一门研究生课程;前几天还在处理邮件,为学生安排将来的导师。Jennifer是单亲母亲,十年前她去世时孩子十几岁,据说学习成绩出色。二十年前的那一个下午之后,我再也没有机会和她畅聊过,但是我却一直把她当作我最好的老师。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论工作中是否能心想事成,是否能完美无缺,尽量多和自己的家人和子女在一起吧。因为有了他们,你就不会「平凡」,也一定会有人一直记得你。

2018年5月,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