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前途


李老师您好!从褚老师那认识您,一路看您的问答过来,感觉您就像身边的一位长者朋友,如沐春风,沁人心田。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1988年版本的《新华字典》中有这么一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句话最近被网友改成了「张华考上了985大学;李萍进入了某垄断国企的干部培训班;我在世界五百强商超当供应链主管: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以此来笑谈现在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我之前翻阅最新版的《新华字典》也看到了这句话,但我的第一反应是,当时的人们感情真挚,不会因环境变化而自卑,情谊疏远。

我现在是一名正在准备考研的学生。周围的同学也都想通过考研改变一些现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但我也知道和以前优秀的同学终究是有很大的差距。如何面对这种差距,正确地放弃幻想,轻装前进呢?(问题来自微博私信)

俗话说得好:人比人,气死人。任何事儿都千万别跟别人比,别给自己树立标杆儿和榜样,否则一定跟小时候家长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如出一辙,最后是自个儿给自个儿找不痛快。

尤其不能比的,是好久以前的同学。时间这个东西,是一种奇妙的催化剂:时间长了,一切早已面目全非。当年和同学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这么多年来每一次微不足道的决定,都会影响后来的「前途」。

大多数同学聚会,除了特别要好的几个之外,与其说是去重温旧情,不如说是好奇心理使然,去看看其他同学都混得如何。同学聚会是一种典型的有偏采样:自己觉得混得不好都没去参加,参加了的都有点儿「来头儿」,有可以炫耀的资本。所以啊,这样的同学聚会,将来还是尽量少参加为妙。

那些「前途光明」的同学,当年是怎么出人头地,和大家拉开差距的?

这需要三样东西,缺一不可:资质、兴趣、运气。

资质就不用说了。即使是在微信公众号靠写文章赚钱的,没有一点儿天赋,也很难写出全国人民纷纷转发的「十万加」来。

以前有一种说法叫「干一行,爱一行」。「兴趣」就是把因果关系反过来,改成「爱一行,干一行」。你决定干的事儿一定是你不吃饭不睡觉地热爱着的事儿。「前途光明」的数学家不是为了毕业而学的数学,而是因为热爱得不可开交,天天浸淫其中,乐不思蜀。「混得好」的企业家也一样,完全是因为一种执着的、持之以恒的、发自内心的热爱。

资质和兴趣都具备了,还要有足够好的运气。这一点 Gladwell在他那本著名的《Outliers》里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乔布斯和盖茨等人能成功的一大因素是他们赶上了好时候:他们都是1954至1956年出生的。

你看,想有个「光明的前途」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儿。

我小学时妈妈跟我说,她年轻时特别喜欢骑自行车,所以对未来一直有一个美好的理想。

我问:是当个自行车运动员?

她笑着跟我说,你猜错啦,是当个邮递员。

现在想来,那个年代当个邮递员和新华字典里说的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大概异曲同工:一辈子有稳定的收入,有劳保,有退休金,绝对是一份非常令人羡慕的工作。

这有点儿像在加拿大啊挪威啊这样的高福利国家当个空乘,当个小学老师,或者当个公共汽车司机,有工会制度保护,有稳定的收入,有劳保,有退休金。

这样的生活波澜不惊,既没有「过独木桥」的风险,又没有和风险相应的回报,是一种「一眼能看到火葬场」的「小日子」。你可以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有时间尽心尽力地照顾家人和孩子,尽享天伦之乐。

那将来如果是这样红红火火的「小日子」,算是「光明的前途」吗?二十年后能有面子跟有点儿「来头儿」的同学们觥筹交错、共叙旧情吗?

如果你觉得可以,那么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这样的「光明前途」既不需要太高的资质,又不需要「爱一行,干一行」的兴趣,连运气都不需要太好,兢兢业业地把每天的事儿做完做好就可以了。

妈妈后来清华毕业,但终究没有当上邮递员。

2018年8月,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