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黄金


近几年黄金概念被不断的热炒,从报刊杂志互联网到《货币战争》,直至大起大落却又不断上扬的黄金价格,至使很多人难免有疑问:到底是不是应该买黄金?如果买,怎么买,该买多少合适?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到了如今连北京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都在买卖实物黄金的年代,也许是该仔细思考和争论的时候了。

购买黄金,不外乎是为了两个字:保值。无论收入多少,都是辛苦而来,无论是谁都不希望因为通货膨胀而使得辛苦而来的财富付诸东流。保值的重要性,必须要到社会大动荡的年代,才能有顿悟的感觉。近代史中,前有二十年代的德国马克,后有国民党时期的金元券,到处是随手可得的例子。或许这样津巴布韦式的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有些走极端,但是比较大幅度的货币贬值和高贷款利率,即使在美国加拿大,七八十年代也曾经出现过。多伦多Bloor街以北的Annex社区现在价值百万的普通房子可以在一九七八年以四万加元成交,如果说美元加元没有大幅度地贬值,我想谁也不会相信。

那么将来货币是否就一定会贬值呢?固然历史不一定能代表未来,但凡是仔细研究过美国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和国会预算赤字的,都会对每年一万亿美金1左右的赤字感慨万分。这样惊人的数字所代表的问题是深层次的,是不可能以提高税收、压缩开支或增发国债等正常手段解决的。它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甚至不是美国一个国家的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让美金不断贬值,能够控制的也只不过是幅度的大小而已。近几年美联储实施的所谓数量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包括QE1和QE2),正是它靠贬值来帮助购买国债的举措。这样再清晰简单不过的逻辑,使美金和其他世界主要货币将来的逐步贬值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不是「是否会」的问题(when, not if)。

在一个货币贬值的年代,历史证明了持有黄金或白银的重要性。国民党时期用小金条和美元现钞2做为流通的硬通货,就是市场的产物。如果目的不是「投资」(investment)而是「保值」(preservation of wealth)的话,我认为实物黄金是必然的选择。首先,实物黄金可以在大城市任何大银行轻易买卖,不存在房屋买卖时常见的流动性(liquidity)问题。其次,黄金体积很小,极其便于携带和储藏,十万美金的财富也就是两三公斤的金币而已。再次,黄金不会随时间变质,不需要管理,卖出时得到的增值部分(capital gain)不需要报税,留给孩子作为遗产不需要报遗产税。作为货币贬值环境中的保值手段(inflation hedge),实在是没有更好的选择。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买黄金有什么坏处呢?我想,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黄金是不能「升值」的。其次,因为绝大多数黄金在各国的中央银行,政府买卖可以轻易操控市场,短期和中期内,黄金价值的风险偏大,一定要长期才能有保值的效果。再次,实物黄金的储藏不是很方便,保管不得当有丢失的风险。这些,确实都是值得仔细考虑的问题。

很多人可能会想,我们家没钱买黄金,想都不用想这个有钱没处花的人考虑的问题。其实我认为,但凡有一定收入和储蓄,都应该持有一部分黄金,以备万一。一块一盎司的金币(比如Royal Canadian Mint发布的Maple Leaf coins)一千二百加元3,绝大多数人能够负担得起。如果还是觉得太贵的话,不正是因为货币已经贬值了么?

有一部分人已经大概意识到了黄金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买的是纽约股市上的黄金ETF(比如GLD),而非实物黄金。这样所谓「投资黄金」的做法,我认为不是很明智。黄金是不会「升值」的,所以所谓的「投资黄金」,不外乎是「投机黄金」,希望能短期(一两年内)黄金成交价大幅「升值」,而这恰恰是和黄金的优势背道而驰的。无论是ETF、互助基金、pool account、还是gold certificates,都有所谓的counterparty risk,如果为其背书的公司出现问题,很难兑换成实物黄金。而持有黄金的作用,正是要在经济或社会出现重大问题的年代,保护个人和家庭的资产。如果连是否持有黄金本身这个问题本身都存在背书公司倒闭的风险,我认为是不值得的。

我虽然主张购买一定数量的黄金,但我更希望有生之年永远用不着它。如果社会经济大动荡的年代真的出现了,历史证明黄金可以成为棋局中最后的一步棋,充当暴风雨中少有的一处避风港。电视剧《潜伏》中把小金条藏在鸡笼里,总有它的用武之地。

2009年11月,多伦多(初稿)
2011年6月,西雅图(再稿)


  1. 美国一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是2009年的统计数字,2011年大致是一万五千亿左右。↩︎

  2. 当时35美元可以自由兑换一盎司黄金。↩︎

  3. 1200加元是2009年的价格,2011年的价格大致是1600加元。↩︎